沒有去看米勒的畫展
但去聽了一場精采的演講--"蔣勳談米勒"
之前就曾在電視聽過蔣勳老師談畢卡索
即使像我一樣不懂畫的朋友,經過他的說明
一定都會變得有興趣,也有初步的認識
原本兩個小時的演講延長為兩個半小時,真是欲罷不能

我想我是對他的演講有興趣,並不一定要談畫
只是這是他最熟悉擅長的領域,比較有機會聽他聊這方面
他的聲音平穩柔和,感覺不到太明顯的情緒
對於畫家的時代背景,畫風,每一幅畫
深入淺出的說明,讓人覺得那些名畫變得容易接近
想與大家分享這場很棒的演講,簡略介紹請多包含


很多畫家在剛開始都走過這個階段
就是幫有錢人畫肖像畫,或是畫裸體畫
米勒也嘗試過,但都不成功,經過一些嘗試
後來他還是覺得自己生長的農村是最令他關心的
蔣勳老師說,那段時期的畫不是田園畫,而是農民畫
那些畫的主角,重點都是在勞動的農民
整幅畫所有的"配角","物件",最終就是帶到主角"人"的身上
而不是有點像風景畫的田園畫,"人"只是小小的點綴
由於生長背景的關係,他能畫出很細膩的部份
他回歸到真正的人性去抒寫農民
呈現出農民的溫厚沉穩,踏實篤定及對土地的信仰

記得是寫實畫的方式吧,就是先實景素描,回去後再畫成油畫
所以"光線"要憑記憶,很多畫都是經過肉眼長期觀察
經過多次的素描,重新整理組合,再完整呈現出來
但米勒的農民畫也不是標準的寫實畫,而是將"人"升格了


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有了照相機的年代之後
有些畫家雖然模仿米勒的農民畫,但卻是先拍照再畫出來
連畫中主角都經過千挑萬選,好好打扮過才面對"鏡頭"
如此而完成的畫變成浮而不實,表象的東西
這樣的畫少了那種精神及真實感

米勒能成功畫出工作中的農民
是因為他自己是同樣的出身,而且經過長期的觀察
後來模仿的畫家,或許並非這樣
畫出來的畫可能就有點像在"演戲",沒有說服力


我很喜歡蔣勳老師說的一句話--"美"就是回來做自己
因為適合別人不一定適合自己,回歸本性才是真正的美
有一句廣告詞--我,就是名牌
我想,美與幸福都是沒有一定的標準
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定義不同
所以不必循著別人的腳步,也不必追著名牌走
找到屬於自己的調性,做自己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uren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